為什麼核融合這麼難?
正如其他人所解釋的那樣,實現核融合相對容易。

但這有點沒有抓到重點。我們想做的是進行持續的核融合。

更糟的是,我們希望實現超過太陽內部一百萬倍左右的功率密度,但沒有太陽所依賴的機制——引力限制——的好處。

也就是說:核融合發生在太陽的內部深處,因為太陽質量巨大(比地球重 300,000 倍以上),因此它的自重力將其內部壓縮到聚變所需的溫度和壓力。

但非常非常緩慢且效率低。多慢?每立方米產生的熱量不到 300 瓦。這相當於…維護良好的堆肥堆。它小於我們人體新陳代謝的功率密度。

就這樣。當你聚集足夠的質量來製造超過 30 萬個地球時,你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。

我們顯然沒有三十萬個備用地球可以玩,也不太實用。所以我們不能使用引力約束。我們正在嘗試使用其他手段來限制聚變燃料以實現持續聚變。

我們不僅僅是試圖模仿太陽。我們想要做得更好。畢竟,對於一個實用的聚變發電站,我們希望能夠產生更多的電力,也許反應爐內每立方公尺可以產生數百兆瓦的原始熱能。因此,無論給予或接受,我們都試圖以一百萬倍的優勢擊敗太陽。

那很難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可以使用一些不專業的語言,那就太難了。太難了。

這就是為什麼在地球上第一次不受控制的聚變爆炸(又稱氫彈)近 70 年後,我們仍然沒有可用的聚變發電廠。